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政策建議(三)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四、均優質化
(一)現行政策
1.提供足夠高中職優質學校數量:
(1)103 年度入學的學生數占目前核定招生名額的 70%,當年度優質高中職比率之目標值為 80%,已足夠提供當學年度新生就讀優質高中職之需求。
(2)大學積極協助高中高職優質發展,弭平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各區皆有優質高中職。
2.具公信力「優質高中職」認證:
(1)委託學術機構辦理學校評鑑,其結果為「優質高中職」認證指標。
(2)優質高中職:最近 1 次評鑑總成績需為 2 等,且需有 5 個領域在 2 等以上。
(3)102 年 3 月公告全國優質高中職名單。
(二)我們的看法
1.優質化的條件:學生、教師、校長、課程、設備。但關鍵因素是入學制度。倘若,各明星高中繼續保留高額比率的特色招生,高中職均優質化就很難達成。例如:89 學年度起即推動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化。之所以進步緩慢是因為入學制度不改,成績優異學生大部分不會留在社區高中職就學,社區高中職就難以被認定為優質學校。只要繼續以高比例的特色招生作為入學制度來維護既有明星學校的學生優勢,就很難達成全國高中職均優質化。
2.此外,教育部為了提高優質高中職比例,趕工放水,致使部分未達優質標準高中職也列入,不但有違高中職均優質化的初衷,也欺騙家長與學生。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 優質高中職認證機制顯然不夠透明化,認證單位公信力不足,應再加強,以昭公信。
2. 教育部應嚴格把關高中職優質化的進度與學校名單,避免家長被騙,學生無辜。
3. 投入額外資源,積極改善偏遠地區高中職的師資、設備,以免偏遠地區學校永遠進入不了優質高中職的行列。
五、師資與教學品質
(一)現行政策
1.確保學生學歷品質。
2.提升課程與教學品質。
3.完備法令:
(1) 擴大辦理補救教學,並於每年 5 月對國三學生進行國中教育會考。
(2) 要求各直轄市、縣(市)訂定提升國中小課程與教學品質整體計畫,並定時檢核,納為年度統合視導考核目標。
(3) 100 年 9 月發布加強輔導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著手修訂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學習評量準則,統一訂定成績及格及畢業證書核發之標準,逐年檢討並調高畢業成績標準。
(二)我們的看法
1. 很多人擔心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國、高中教育會垮掉,因為相信學生沒有考試就不會讀書。
2. 真正的問題是 85%的學生陪 15%的菁英學生讀他們不喜歡的書,相互折磨。
3. 為何不讓學生各自選擇喜歡的讀書方式、目的、內容、期待?
4. 國、高中職教師應該被要求改善教學方法與技巧,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到現在為止甚少聽聞教育部要求教師配合十二年國教成長。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儘速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加強現職教師在職進修,提升教學品質。
2.同時,啟動教師評鑑制度,淘汰不適任教師。
3.為了因應少子化的減班趨勢,有減班之虞的各校均採不足額聘任專任教師策略,致各校存在高比率的代課教師,嚴重影響教育品質與校園穩定。各級政府應該思考如何降低代課教師的比率,穩定學習品質。而非任由情勢蔓延,致師生無所適從。
4.檢討師資培育制度,培育兼具有志從事教育工作與有教育專業知能(competencies)的師資。例如:將師資培育提高至碩士階段,既可避免教師努力追求提高學位以提升敘薪與學歷之風潮,又可確保具教育職志者加入教育行列之可能。
六、一貫課程
(一)現行政策
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辦理「建置十二年一貫課程體系方案」,分階段穩健進行,並在 101 年 10 月以前以現行課程綱要為基礎,研訂學校發展特色課程之配套措施與實施規範。並落實推動「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方案」,以提升高中職教師專業知能及教學品質。
(二)我們的看法
1.當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時,未同步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使國中、國小教育內容出現嚴重落差。
2.2001 年起才試行九年一貫課程,到 2004 年才全面實施。可見課程改革是須要時間準備的。
3.其實,不論要不要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程一貫都有其必要,才不至於各學習階段出現不連續、落差大、重複浪費的現象。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要求擴大社會參與,建立臺灣整體社會的十二年一貫課綱,而非僅由教育人員關起門來訂出的課綱。
2.將「生活實踐」與「自主學習」的精神融入新課綱。
3.於課綱實施過程,容許教學單位有組合權,俾利建立特色課程。
4.開放實驗教育的機會。
5.增加選修課程與師資,多元化課程,以符合學生多元需求。
6.落實有效補救教學。
(1)以標準參數取代過去補救教學使用的常模參照。
(2)自小學四年級至高中二年級規劃完整補救教學體系。
(3)發展實用的評量工具。
(4)允許教學單位提出補救教學經費不同規劃,經主管機關審核後實施。
(5)運用雲端技術,協助補救教學資源整備,與補救教學樣態的多元化。
七、技職教育
(一)現行政策
1. 推動擴展產學緊密結合培育模式、試辦五專菁英班紮實人力、強化實務能力選才機制等策略,以培育優質專業人才,並同時進行技職教育宣導,引導國中生適性選擇升學進路。
2. 各界關注重點與因應作為:
(1)發展典範科技大學,引導科技大學發展與一般大學明顯不同之實務特色,使其人才培育及研發技術轉移皆與產業緊密結合
(2)強化實務能力,縮短學用落差,採取「強化教師實務教學能力」、「引進產業資源協同教學」、「落實學生校外實習課程」等策略,強化實務能力,縮短學用落差
(二)我們的看法
1. 目前高職類科分科太細,高達 82 科,學生、家長、輔導教師根本無法理解。即使大分類為 15 學群,還是太複雜,必須思考如何簡化。
2. 高職過於盲從風潮,盲目開設流行的科(組),缺乏宏觀調控,出現學生供需失調。
3. 未能確立前 3(國中技能班)、3(高職),3+2(二技),3+4(四技)的類科區分,導致學校、學生盲目追求四技教育,學用嚴重失調。本該屬高職即可完成熟練專門技術的類科,實無須再浪費青春與金錢就讀二技;而即使須要二技才能完成熟練專門技術的類科,也實無須再浪費青春與金錢就讀四技。反而應該開放回流教育機會,讓在職場打滾一段時日的高中職畢業生,有機會在職回流進修高一階學歷。如此,才能提升技職教育品質,提高國家專門技術服務水準。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 重先檢討各職業類科所需學習年限,明確分階分級,重建 3(高職),3+2(二技),3+4(四技)的技職教育課程體系。
2. 進一步整合技職課程群組。
3. 引進學程課程規劃。
4. 讓學生於 10 年級時保有垂直銜接、水平互通的轉軌機會,以利其重新規劃職涯。
5. 建構能與友善職場接軌的實習制度。
6.建立優質建教合作體系,保障建教生的受教與勞動權益。
八、適性輔導
(一)現行政策
1.如何落實國中學生適性輔導工作:
(1)由各直轄市、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統籌、分配與運用輔導相關資源及推動適性輔導工作,並增置專業輔導人力。
(2)各國中規劃辦理各年級生涯講座及八年級社區高職參訪等,並於 4 月底前完成各年級之心理測驗,另開辦抽離式及專班之技藝教育課程,提供多元試探機會。
(3)國中學生生涯輔導紀錄手冊,詳實記錄學生學習成果及生涯輔導紀錄。
2.各直轄市、縣(市)督導各國中應將「國中適性輔導建議結果」提供學生及家長參考,並作為學生升學高中高職及五專之重要資訊 。
(二)我們的看法
1.期待各縣市學生心理輔導諮商中心扮演適性輔導角色是高估輔諮中心的功能。目前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與功能仍非常脆弱,任務以協助各校轉介的行為與情緒問題學生諮商為主,難以處理學生適性輔導。即使,應教育部要求在輔諮中心普設適性輔導組,也都是以借調人力,或勉強以專業輔導人員權充,人力不足、專業受限,實無法真正達到輔導各校實施適性教育的目標。
2.教育部將適性教育與教官主導的校外生活指導混雜,過於重視數字與形式管理,無助於真正的適性教育推廣。
3.國中輔導教師也缺乏技職教育經驗,很難瞭解技職教育內容。
4.必須加強輔導教師的生涯輔導功能才有可為。但國民中學每校置 1 人,21 班以上者,增置 1 人。人力單薄,難以推動適性輔導。
5.同時,要處理家長的親職教育,否則學生的壓力還是沒有完全解除。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加強輔導教師的生涯輔導知能,每一學生於 7-9 年級落實執行性向測驗、智力測驗、職涯規劃與職場安全教育等。
2.加強 12 年級學生的職涯輔導,始能銜接大學教育與職業選擇。
3.針對 15-18 歲未升學、未就業少年提供回流教育與職涯輔導規劃服務。
4.鬆綁課程設計,以利不準備升大學的高中職生有留在高職求學的意願與樂趣。
5.加強對家長的宣導與親職教育,始能減輕學生選擇職涯規劃的壓力。
九、大學配合
(一)現行政策
1.持續擴增繁星招生名額:
(1)大學繁星推薦逐年擴增名額,106 學年度預計達 15%,落實平衡城鄉差距,引導高中生就近入學。
(2)技職繁星研議並鼓勵國立科技校院專案增加招生名額,以彰顯技職繁星特色並鼓勵優秀高職學生升學。
2.調整大學招生機制:
(1)大學校院會同大學招聯會及大考中心因應 12 年國教學生將於 106 學年度進入大學,調整入學考試作法。
(2)調整大學學測及指考之命題、科目等,因應高中生免試入學後,高中教學現場之變化。
(3)檢討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入學等招生方式,以符高中就近入學後,高中均質與區域平衡之理念。
(二)我們的看法
1.一般大學與科技大學必須重新分工。有些科系在一般大學、科技大學都有設置,該不該如此?值得檢討。
2.全國性大學、地區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也要重新分工。地區型大學、與地區型科技大學以培養在地職場需求人才為主,不宜盲目擴充碩博士班,教育浪費教育資源。
3.全國型大學以繁星計畫普遍吸收各高中職優秀人才,讓社區高中職有發展空間;地區型大學以招收在地高中職學生為主,並與社區高中職合作,逐步發展16年一貫教育。十二年國教才有降低升學壓力的可能性。
(三)民進黨的對策建議
1.重新定位一般大學與技職大學、學術型大學與實用型大學、全國型大學與地區型大學的分工,始能引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走向正軌。
2.區隔不須要科技大學教育的高職科系;銜接須要進階科技大學教育(二技、四技)的高職科系。
3.逐年增加大學繁星推甄名額。全國型大學普及招收全國各高中職學生,以利區域學校均衡發展。地區型大學以招收在地高中職學生為主,並與社區高中職合作,逐步發展16年一貫教育。
十、私校定位
(一)現行政策
1.私立高中職校辦學績效的品管機制
(1) 持續辦理學校評鑑,評鑑結果將作為認證優質學校、核定獎勵補助經費、實施輔導、調整規模之參考,並針對招生不佳學校輔導轉型或退場。
(2) 督導落實教學正常化及提高合格教師比率。
2.研議強化私立學校的公共責任
高中職免學費方案,受惠對象為學生及其家長,並非另行給予私立學校經費挹注。依私立學校法第 19 條第 3 項、第 4 項,已有學校財團法人之主管機關得指派公益監察人之規定;教育部會尋求各界共識及修正私立學校法,強化私立學校公共責任。
(二)我們的看法
1.辦學質差的私立高中職輔導其退場或轉型,以保障學生權益。
2.私立高中職學生一旦接受學費補助,其入學方式、課程、教學品質應該接受社會監督。
(三)我們的政策建議
1. 私立高中職必須配合執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各項措施,其學生始可納入成為免學費的補助對象。
2. 限定私立學校附設國中部直升入學名額不得高於核定招生人數的 20%,以免私立學校國中階段即以保證班形式招生。
3. 嚴禁私立高中職之國中部逾越私校法第 57 條,以各種名目辦理「國小六年級基本學力測驗」,招收成績較優學生,造成有錢、成績好念私中的印象,扭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本意。
結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沒有斷送在民進黨執政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卻差一點死在國民黨再執政的第二次政黨輪替。既然已經上路,就讓它好行。倘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只有免學費,其它沒有改變,根本就不須要勞師動眾地推動。必須配合免試入學、高中職均優質化,帶動就學社區化,才可能降低學生升學壓力,還我國兒童與少年一個快樂學習的童年時光。設若未有專屬財源將造成其他教育預算排擠。為於民國 103 年實施十二年國教,立院通過「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修正案,將「原教育預算不低於前3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百分之 21.5%」,調高到百分之 22.5%,預計每年教育預算可增加 200 億元,且明定修法增加之教育經費預算,應優先用於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倘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只有免試入學,而沒有教學品質,那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只是放牛教育,無助於提升我國國民的素質與國家競爭力。因此,師資、課程、補救教學、技職教育、教育領導、家長參與都是不可或缺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