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之我見

2013-06-30

新境界基金會農業政策小組成員

緣起

H7N9 禽流感疫情,以及 2013 年 4 月 24 日發生首例境外移入確認人類 H7N9 禽流感案例,農委會突然決定自 5 月 17 日起實施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該政策不只是農委會禁止在傳統市場宰殺雞、鴨、鵝,違者則依畜牧法處罰;衛生署也要求活禽不得進入市場,包含販售、陳列、展示,違規即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如經查獲有環境汙染者,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罰鍰;同時農委會和經濟部也分別祭出補助屠宰業者和攤商不同的獎勵措施。

評論與建議

H5N1 禽流感防疫上之漏洞,接受 2006 年 3 月 22 日所召開「行政院禽流感防治聯繫會議」之規畫建議,並於 2006 年 8 月 23 日決定推動「傳統市集內外及店(住)家禁止活禽販售」政策。該政策原預定自 2008 年 4 月 1 日開始進入輔導期,再於該年 10 月 1 日起對不合規定之業者進行取締。不過當時政府基於配套措施實施期間和合法屠宰場數量與分佈等不足之故,廣採眾議後,決定再延長輔導期間兩年至 2010 年 4 月 1 日起再實施。這期間農委會和經濟部都分別投入不少經費推動合法屠宰場的設立和派獸醫師駐場檢驗與協助攤商向合法屠宰場購買屠體以及補助攤商冷藏設備等多項輔導措施,但 2010 年 4 月正要讓政策上路前,卻被馬政府的農委會以「H5N1 疫情防範得宜、眾多國人日常還有需要、衡量傳統風俗習慣」等理由公告傳統市場不必禁宰活禽。同是馬政府,現又要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反覆,不但浪費行政資源,政策威信也蕩然無存。

H5N1 威脅的香港,以及中國大陸來看,都是在關閉活禽市場後,疫情才明顯獲得控制。既然活禽是禽流感的傳染源,基於防疫需要,實施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是有為政府早應為之政策。此時馬政府才實施,這不止是非新的政策,也談不上提前,更非行政院長江院長所說的是「劃時代的公共衛生措施」,此次就算能如期完成,也較亞洲其他落後國家落後數年了。

成 4 切結願意配合政策;但防檢局卻指出列管的攤商中,僅 39 家參與農委會的第一階段獎勵。這兩筆數字似乎表示其所販售的雞屠體少有來自合法屠宰場?這可從攤商販售的屠體有無「屠檢合格標章」看出端倪。又傳統市場販售雞隻屠體的攤商和屠體數,明顯減少,原因又何在?均需探究,因此,農委會的官員不能只坐在辦公廳吹冷氣,需到現場了解真相,才能解決問題。

50 多場正籌設中。農委會不能用合法屠宰場的總數有增加,來蒙蔽社會大眾,屠宰場的分佈才是解決問題的重點。舉台北市家禽批發市場附屬屠宰場來說,其共有 14 條屠宰線,供應北市的雞肉平時就要靠加班因應;如要供應年節慶典或鄰近還沒有合法屠宰場的民眾所需,肯定供不應求,也趕不上開市時間,可見政府只會看數字,根本不了解實際狀況。政府也一直說會媒合,看來只是空談安民心而已。農委會實應詳加評估分析,屠宰場的分布與屠宰量是否合乎業者和民眾需求,以及如何在地飼養、在地宰殺,以減少活雞在長途運輸過程中,散布病原的可能。說真的,農委會確實要負起規劃與執行的重責大任。

農委會對攤商所為之查緝,只看看有沒有在現場宰殺,對販售的屠體有無「屠檢合格標章」,卻視若無睹,這算完成任務了嗎?活雞屠宰轉向地下化,有人檢舉時再取締,除讓防疫工作更艱難外,公權力也喪失殆盡。據了解,目前非法雞隻屠宰場還不少,且大部分隱藏在住家當中,造成住家的環境衛生惡化,深受居民的抱怨。農委會對違法屠宰業者的取締工作還需確實執行,才能真正保護到人民的健康,並免受禽流感的威脅。

※本文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