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客家政策

2013-10-17

  

楊長鎮(臺灣圖博之友會創辦人)

政策的價值基礎

「本土-多元化」運動下的族群政策

黨綱--

一、基本綱領--我們的主張--

()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

以台灣社會共同體為基礎,依保障文化多元發展的原則重新

調整國民教育內容,使人民之國家、社會、文化認同自然發

展成熟,而建立符合現實之國民意識。

()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

確保區域平衡發展。 修正偏頗的產業發展政策,俾免人口集中到都市,製造區域間的所得高低差距,成為社會經濟問題的來源,須針對各個

區域的資源狀態,劃分生活圈,設計產業發展政策,規劃台灣原住民保留區,保障其民族生存空間。

()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

 實現全民社會安全制度。 從勞工、軍公教人員擴大到全民社會保險。退休保險應採養老年金方式,失業保險應及早實施。對於未達某種所得水準,而無法參加社會保險的窮苦大眾,應設定貧困線標準,凡屬於該標準以下者,均有享受公共扶助的權利。對台灣原住民族、少數民族、殘障孤寡,以及其他社會弱小成員,國家應予以特別照顧。

 

()創新進步的教育文化

1.兼顧現代文化與本土文化。

 文化應能在一特定時空下,歷代相承,自然孕育,成為共同體存在的象徵,社會命脈的根基。融合同化外來文化,反對刻意以政治力移植、壓抑或消滅文化。文化工作應認同本土文化並吸收世界文明,形成嶄新的進步文化。

2.充實文化內涵。

提昇文化的思想性和知識性,沖淡消費性和娛樂性文化的氾濫,支持非營利性文化活動,並維護不同地區、社會和社團保存的文化特色,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注意城鄉文化活動的均衡發展,尤其切忌摻雜黨派意圖,避免充當黨派宣傳工具。

二、行動綱領 --我們對當前問題的具體主張 --

()政治

1.廢除蒙藏委員會。

2.設置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區,以保障其政治、經濟、文化等自主權,原住民族的權益應立法保障。

()教育

提供中低收入家庭、原住民族、身心障礙學生獎學金。

()文化

1.維護文化資產,鼓勵多元文化的發展。

2.國民義務教育不限單語教學,應尊重各族群語言,推動母語教育。

3.教育內涵應尊重各族群、社區的獨特生活方式,並分享各族群、社區間共同生活的經驗。

4.尊重原住民族之固有文化、語文、宗教,並協助其發展。

小結:

台灣主體下的族群文化政策V.S.大中國主體下的族群文化政策:

本土的、多元的、現代的

社會權下的族群政策:弱勢照顧(社福、區域平衡)

原住民自治的強調

 

三、執政前的政策規劃

93'民進黨政策白皮書:

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

 

小結:

台灣主體的公民意識與多元文化認知(從大中國的一元意識形態解放)

廢國語、語言平等、母語支持

經濟的族群(機會)平等

原住民自治

 

四、2000年陳總統競選政見

1.          成立義民大學。設立客家文化、客家語言研究學系及研究所,並培育客語師資。

2.          設立「客家事務委員會」,為行政院直轄機關。負責蒐集與保存客家文化及歷史;研究出版、編印客語教材。

3.          設置客語頻道。包含專屬的有線電視頻道,全台性的廣播網,以及現有無線電視和大功率廣播電台的客語時段。

4.          制訂「語言平等法」。明訂「福佬閩南、普通話(北京話)、客家、原住民語」為通行用語,平衡台灣各主要語言的發展。

5.          舉辦「客家文化節」。一年一度全國性客家文化多種類大型活動。

6.          設立「客家社區學院」與「客家幼稚園」。

7.          輔導獎助成立各類客家禮俗技藝研習班,包括音樂、戲劇、歌謠、舞蹈、雕刻、手工藝及婚喪節慶禮俗。

8.          設立「客家文化園區」,提供完整體驗客家文化的機會。

 

小結:

機構化

母語平等地位

公共傳播

客家知識

基本上是客家獨白的

 

五、2001~2008年的施政:「台灣客家」建構的政策路線

2002年中長程計畫為主的政策規劃與執行:

客家語言復甦與永續成長第一期六年計畫:客語生活學校、客語生活鄉鎮、鄉土語言教學支援、客語認證。

客家文化振興第一期六年計畫:客家文化資源調查、輔導客家文化設施活化經營(地方客家文化館舍)、扶植客家藝文團隊、村村客家文化上網、客家文化造鎮計畫、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

客語傳播發展六年計畫:客家電視台、全國客家聯播網暨網路電台、客家廣播補助、電視客家節目委製播等。

客家社會力振興六年計畫:客家ngo創新育成、客家人才培育。

客家特色文化加值經濟發展四年計畫:客家文化加值產品研發、創新、行銷之支持、促進客家知識體系發展六年計畫:大學客家學院、系、所、中心及研究計畫之支持、四溪計畫、客家研究出版、博碩士論文獎勵、地方知識

海內外客家合作交流第一期四年計畫: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客家社團交流、客家文化海外交流、青年築夢計畫

台灣客家文化中心--苗栗園區與六堆園區

策略性整合施政

客家桐花祭(文化認知窗口、社區產業、文化自信)

客家電視(跨族群傳播)

福佬客文化節(客家、福佬族群關係)

客家文化藝術節(跨族群創作、文化自信)

客家行政會議(客家行政、政策社群之形成)

未竟之業

客家音樂發展計畫:跨族群普及、文創產業化

客家戲劇發展計畫:傳統振興、創新、跨族群對話

國家行客家基礎研究計畫

在地知識 

 

六、政績意義

貢獻

族群文化自信的重建

文化建構的機制打造(V.S.本質主義的樣板打造)

運動性與參與性的操作(V.S.行政中心的操作)

跨族群-文化性的策略(V.S. 族群獨白的策略)

本土經驗的文化想像(V.S.中原歷史主義的文化想像)

族群、跨族群、全球化想像全面展開

限制或展望

 

對客家語言發展基本困境--華語在社會的、市場的、政治的優勢--找不到有效對應策略

(語言發展法之推動無法有效突破藍軍反動勢力、客家人本身母語意識薄弱)

面對文化社群殘餘規模過小,難以重建crtical mass

未能有效並持續引發主流族群之參與、對話

政策上的族群主流化困境:專責化=邊陲化?

未來的策略思考:在地主流化V.S.普遍性的弱勢培力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