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當前政黨體系發展的觀察

2013-05-27

施正鋒(東華大學民族發展暨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戰後以來,台灣的政黨體系從長期戒嚴時期的一黨獨大,演變為政治自由化的一個半政黨,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兩黨制,已經有不同的面貌。由於兩大政黨嘗試著將政黨體系凍結,特別是國會席次減半、以及立委選制調整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再加上總統直選、以及採取相對多數,整體來看,應該是有利於兩黨制的發展。

        不過,在2012年的大選中,台聯在不分區獲得分配國會席次的門檻,免於步上親民黨慘遭吞噬的命運。這表示,儘管選民對於國民黨政府的不滿已經達到極點,然而,卻未必完全寄望另一個選擇民進黨。換句話說,就是選民傳統的政黨認同似乎是在退色之中,宛如原本附著在兩大塊磁鐵上面的物件紛紛掉落。

        在過去幾次大選,兩大黨有一個基本假設,就是在民意呈現單峰分佈的情況下,必須全力追求中間、或是游離選民,以便將選票最大化;因此,不管是平日的政策、或是選舉的承諾不免刻意淡化意識形態色彩,甚至於有相當程度的聚合。然而,弔詭的是,由於兩大黨希望能各自鞏固藍綠的地盤,因此,雖然未必強調國家定位、或是族群的差異,卻是必要進行藍綠認同的對決。

        然而,就政治市場而言,兩大黨卻未必能達到選票滴水不漏,特別是在經濟自由化、及全球化下,財富的分配越來越集中,卻乏人觀照。另外,就制度面而言,儘管總統選舉制度不太可能修改為絕對多數,加上立委選制看不出改為德國式的實質比例代表制(也就是所謂的連立制)的社會壓力,然而,由於政黨比例席次仍然佔了三成,因此,讓政黨體系的持續變動有相當大的想像空間。


        陳水扁自詡以「新中間路線」贏得2000年大選,試圖往認同軸線的左邊位移;不過,在中國拒絕與之交往之後,高舉「一邊一國」大旗,以固守傳統的本土票源,二二八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回防固守獨派,以免他們因為心灰意冷而不去投票、形同間接幫助連宋陣營。在20082012年的大選,不論是謝長廷、還是蔡英文,基本上是假設本土選民痛恨國民黨甚於討厭民進黨,因此,還是維持統獨立場的模糊。

        一邊一國連線雖然有不少民進黨公職加入,不過,任何政黨只要不推派總統候選人,很難與大黨分庭抗禮。由於綠色選民擔心票源分散,小黨在區域立委也很難獲得青睞,這是台聯黨的前車之鑑,也是一邊一國連線遲遲未能組黨的考量。另外,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後,頻繁接觸老黨員,稍可緩和黨員初選權利被全民調取代的剝奪感,揭竿起義的正當性降低。如果民進黨積極特赦陳水扁,一邊一國更沒有出走的道理。即使在正當性充分、以及時機成熟之際,果真另起爐灶,必須在民進黨及台聯黨之間尋求夾縫,約有20度的空間,相當辛苦。

(引言於新境界基金會,民主憲政小組會議,2013/4/11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