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當前位置:首頁> 觀點與評論>農業

農會2013年屆次選舉初探

2013-04-09

邱湧忠(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顧問、前農委會輔導處處長                                                   

壹、前言

農會2013年屆次選舉於20133月開鑼,4年一次的農會選舉大事,如法炮製。此次,農會選舉似乎已不若往昔,廣受社會重視,到底這種根深蒂固的特殊選舉文化,如何影響農會運作,以及在面對總體環境劇變,農會將會如何面對?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貳、2011年農會現況分析

根據2011年台灣省農會統計年報,台灣全體農會計有287個團體會員,個人正會員1,021,218人,贊助會員801,133人,其中,基層農會正會員975,230人,贊助會員735,667人。

在選任人員中,會員代表11,277人,理事2,611人,監事897人。全體農會聘用員工合計16,101人,辦理農會各項事業,重要事業成果如下:

1. 辦理農事產銷班8,909班,班員合計193,296人;

2. 辦理四健推廣教育,合計5,897村里辦理,會員數合計76,523人;

3. 辦理家政推廣教育2,840班,會員數合計71,962人;

4. 辦理經濟事業,其中門市部50億元、超市41億元、調配處理中心9.5億元、購物中心25億元;

5. 辦理信用業務,存款餘額1.4兆元,其中會員6,230億元,贊助會員2,700億元,放款餘額7,017億元,其中會員2,591億元,贊助會員2,030億元;

6. 辦理農保業務,會員731,100人,非會員763,455人;

7. 辦理老農津貼業務,會員377,409人,非會員297,292人。

依據史料分析,台灣第一個農會係於1900年日據時期,於台北縣三角湧組成,換言之,台灣農會已有113年的悠久歷史。台灣農會在過去百餘年的經營,特別是在1949年的戰後,台灣農村復興及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農會甚至扮演准公法人的角色,在推廣政府農業施政,甚至超越基層政府的功能。

隨著1988年台灣解除戒嚴,社會更趨開放,人民民主意識抬頭,為謀求共同利益而組成的專業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紛告成立,合作社、協會、聯盟等各式各樣的組織或團體成為挑戰農會發展的競爭力量。特別是在2000年前後,台灣發生金融風暴,牽連影響農會信用部的正常運作,都市型及鄉村型農會信用部的經營必須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金融怪獸的侵吞市場,經營益感困難。

綜合上述農會2011年的經營成果可知,農會經營在面臨內部及外部環境的影響下,能夠締造此一成果,已屬難能可貴。分析農會面對的問題,可歸納如下:

1. 農會組織結構老化及運作不健全:農會組織依農會法以行政區域為分劃,而非以會員的需求而結合,益以農會組織結構不易依市場需求變化調整,運作困難。

2. 農會組織規模小,經營成本高:都市型農會會員人數與經營績效成正比,會員財力較雄厚,而鄉村型農會,則組織肥大,冗員過多,經營績效不易提升。

3. 農會會員老化與組織鬆散:在現有農會組織型態下,農會經營成敗與會員關係不大,加以會員高齡化,對組織向心力缺乏。

4. 複雜選舉文化,影響農會組織與業務經營:農會選舉文化特殊,也深受地方派系影響,專業經營不受重視,人才培育困難。

參、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初探

農會本質上雖屬於人民團體,但是,在屆次選舉上,則必須動員行政力量,甚至檢調及警力,維持選舉的正常進行,這在一個號稱民主政治的國度而言,亦可謂奇聞。

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如同既往,由農委會邀請法務部、內政部、中央選舉委員會、調查局、警政署開設中央選務督導中心,警政署亦特別開設專案聯合指揮所,陣仗浩大。為此次選舉,動員27,744位選務人員、11,498警力及1,000名相關行政支援人員。僅為選舉4,630位農事小組長及11,618位農會會員代表,所耗費的行政支出不可謂不大。而就總體投票率53.69%而言,似乎顯現出農會會員不在乎此次選舉,特別是會員選舉的小組長及會員代表,在農會經營而言,並非要角。因此,農會選舉不是會員在乎的大事,而行政主管機關卻擺出大陣仗伺候,似乎皇帝不急,反而急死太監。

主管機關訂定「農會選舉罷免法」,並介入主導選務,如果不慎而導致糾紛,結果又要主管機關出面解決,或者解釋法律條文,外界總會投以好奇的眼光,認為球員兼裁判,因此,主管機關的分寸拿捏必須戒慎恐懼。

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前,主管機關於2012年先行針對農會法相關條文檢討修訂,希望在2013年屆次選舉時加以適用。綜觀2012年農會法相關條文之修訂,重點條文在第三章設立及合併,以正式規範農會區分鄉(鎮、市、區)農會,縣(市)農會及直轄市農會及全國農會三級為主,並且新增規範縣市農會合併程序、權利義務等,與此一屆次選舉關係不大。另外,將全國農會定期會議規範為每年召集一次,與各級農會規範一致。

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283家基層農會已於201332日順利選出農事小組長以及會員代表,誠如農委會所言,整個選舉投開票過程大致平順。各基層農會將於315日前,組成會員代表大會,選出理監事及出席上級農會代表。隨即於325日前,召開理監事會,選出理事長、常務監事,並聘任總幹事,完成基層農會屆次選舉工作。直轄市與縣級農會將於410日前完成選舉,全國農會則於426日前完成首屆選舉工作。 

肆、檢討

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即將落幕,經由民主方式選舉產生的選任人員及其後的聘任人員,將主導經營未來4年的農會事業。對於未來4年的農會發展,農會界以及關心農會的社會人士無不期待所有選聘任人員全力以赴,開誠布公,創造農民及會員的福祉,為農會締造新猶。

未來4年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國內及國際經濟、社會甚至政治情勢瞬息萬變,農會如何在此一情勢當中,掌握機會,朝向健康的變革,是主政者的智慧。由2013年農會屆次選舉的經驗,下列幾個議題值得提供農會及社會各界共同探討:

1. 農會法修法仍未跳脫舊有思維,仍然侷限於政府立法、政府執法、政府監督及管理的格局,農會仍然無法成為在一個民主法治的大環境,一個公民治理團體;

2. 投票率偏低的警訊:會員投票率偏低是一項事實,農會長久以來歸屬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農會不屬於會員所有,會員向心力低,那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3. 會員只選農事小組長及會員代表,對於理事長及總幹事沒有主張的權利,這是長久以來農會選舉制度的缺憾,近年來主張理事長或總幹事直選的聲音,值得重視;

4. 「會員」與「農民」的關係微妙:近年來由於農業經營困難,從事農業人口走向高齡化,農業就業人口逐年遞減,許多都市型農會甚至產生正會員難尋的問題。2010年全國農業就業人口558,000人,農戶數776,724戶,農家人口2,961,874人,由此一數字比較基層農會正會員97萬人,農保會員73萬人,非會員76萬人,可知農家人口、農業就業人口、會員及農民間,存在一個「解還不解」的微妙關係;

4. 同額競選與協調的政治藝術:讓賢能勝出,因此禮讓是一項美德。只是,禮讓與協調間如果潛藏一些不為人知的交易,則對農會的正常經營將有負面的影響;

5. 其實,四健會推廣教育及家政推廣教育仍然有很大發展的空間:農會法規範農會的任務達21項,且辦理各項事業亦有免稅的優惠。農會過去辦理的農業推廣事業,受到社會很大的期待及很多的肯定,只是,近年來功利主義當道,農業推廣事業並不會為農會創造利潤,因此,逐漸不受到重視。其實,社會在變,市場交易價值觀已逐漸被社會價值觀及生命價值觀所取代,農會經辦農業推廣事業,特別是四健及家政推廣教育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伍、結語

        農會在台灣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對於台灣鄉村建設及農業發展影響之深、貢獻之大,是任何組織所難以望其項背。在農會過去百年發展歷史當中,農會被譽為「獨步全球的多目標功能屬性」、「兼容並蓄的權責劃分制度」、「一反潮流的公益社團法人職業團體屬性」及「舉世罕見的農政末端機構性格」,農會被如此稱道,其實並非浪得虛名,對台灣發展的史實,具有一定的位置。只是,自由開放以後,物換星移,農會迄能眼見競爭者來勢洶洶,而仍然無動於衷。農會取之於社會,特別是農村社會,也必然要回饋於社會,農會對許多人而言,它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派閥的囊中物,而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社會公器」,就是因為是社會公器,我們關心它、我們支持它,就是期待它能有更好的發展,並且,對當今及未來社會有更多、更傑出的貢獻。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智庫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