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年金改革系列之一] 我們為何要推動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改革

2013-01-01

建構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制度改革系列之一

我們為何要推動社會團結模式的年金改革

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智庫 2013.1.2

        觀諸世界各工業先進國家,年金制度改革的壓力均來自人口老化造成的潛藏債務、產業結構改變出現的保障不足,以及保險費分擔帶來的財政負荷。人口老化使領取年金給付的人口增加、領取時間延長,而繳交年金保險費的人口減少,使隨收隨付制(pay-as-you-go, PAYG)的年金保險的財務出現入不敷出。產業結構改變使創立於工業社會時代的年金保險,無法滿足新的就業型態需求,例如,兼職工作、部分工時、不穩定就業等人口增加。給付提高或涵蓋範圍擴大,必然帶動政府與雇主保險費或稅收負擔的增加。然而,年金改革的目的並非要取消老年年金,而是要同時達到保障老年經濟安全,又能兼顧年金基金財務健全與世代正義。

        而各國年金制度的改革都面對各種阻力,既得利益者不會輕易放棄既有權益;保費負擔較多者希望減輕分擔;保障不足者積極爭取保障權利;政黨也不敢得罪其支持者。於是,年金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跨世代、跨階級、跨黨派的合作,才能成就此一政治、經濟與社會改革的大工程。1985年以來的日本如此,1992-1994年的瑞典、1992-1995年的義大利、1995年的法國、2005年的德國都一樣。

        臺灣也不例外,面對人口快速老化、年金的財政壓力沈重。此外,更因為我國的社會保險與退休金制度是混雜著超高的所得替代率、偏低的保險費率、不公平的給付標準、過早退休,以及18%優惠存款利息等複合問題。因此,潛藏的鉅額債務是世界各國少見,年金改革的呼聲早已響徹雲霄,只是步履蹣跚。

        臺灣的年金改革不只涉及世代正義,也牽涉到職業別的差距、族群間的對立,以及階級上的不均,故改革難度更高。但是,當前臺灣社會內部人口老化快速、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國家認同分裂;外有強鄰虎視眈眈,更是迫切需要改革。即使阻力巨大,困難重重。今日不改,後患無窮。即便如此,改革的動力也不宜立基於族群、階級間的鬥爭,而是為了世代共好、族群共存、勞資共榮。因此,規劃一套社會團結模式(Social solidarity model)的年金改革計畫,實是人民寄望所在,當前社會迫切所需。

        社會團結是指透過文化、歷史與制度設計,連結每個人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分擔社會責任,分享社會果實。社會成員間不分種族、職業、性別、身心條件等差異都能互利互惠與承擔義務、相互容忍與慈悲為懷。亦即,團結的社會是互惠多於競爭的,公益多於私利的,公平多於不均,協商多於威權。藉由社會安全機制,讓全體國民在生育、老年、疾病、失能、失業、死亡等事故發生時,均能獲得有尊嚴的經濟安全保障。其目的是讓每個人所遭遇的風險社會化,而不是將社會風險的承擔責任推給個人與家庭。簡言之,要讓社會安全體制如同「桶箍」一樣將人民緊緊結合在一起,互相幫助,不要讓社會因資源分配不均而相互計較、嫉妒、仇視;要讓社會成員緊密地結合在社會安全網裡,而非鬆散地各自在風險社會中掙扎求生存。據此,年金制度改革實是關鍵所在。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