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毒米羅生門 – 農藥、挑戰和出路

2012-11-20

【吳明敏】

        近日國內爆發毒米事件,業者的說詞反覆,先說是小包裝米含撲滅松、賽達松;又說是稻穀含陶斯松、殺菌劑;最新的說詞,是「誤會一場」,不知何者為真?

        撲滅松、賽達松和陶斯松,都是用以防除水稻螟蟲的農藥,依規定採收前21天須停止施藥。

你吃的米從哪裡來?

        業者對「受汙染稻穀」數量的說詞,也是一變再變,從380公噸、180公噸、60公噸等。國人到底已經消費多少數量,是否真的是烏龍一場,合理判斷,應該是「事出有因、空穴不來風」,無論實情如何,此一事件,的確值得國人嚴正關切。

        2011年,稻米進口115,871公噸,今(2012)1-9107,437公噸。進口量,大約佔國人總消費量的8%。碾米廠 (含公糧)是重要的通路環節,公糧稻米、民間米、和進口米,均是國人稻米消費的供應來源。

        稻米安全把關,主要有三個單位:碾米廠的糧商登記是農糧署的職責;農場至碾米廠階段的農民教育、安全用藥和抽驗,防檢局和農糧署多有預算在執行;上市之後的零售階段,原則上由衛生署負責抽驗。看似分層、分工負責,遇到問題時,常見互踢皮球、推諉塞責。

        2003年起,我國稻米進口採「關稅配額」,每年配額數量是144,720公噸,超過部分課以高關稅,歷年來進口量均未超過此一數量。144,720公噸之配額,35%民間進口,65%(94,068公噸)由政府進口。政府進口採「國家配額」,美國佔68%(64,634公噸)

        今年1-9月,美國是台灣稻米的最重要進口來源,其次是越南,其餘依次是泰國、澳洲。以一美元等於30元新台幣換算,越南稻米的到岸價格每公斤16.9元,低於前述其他各國,越南已經躍居第二大進口米來源。

「邁向無毒農業島」變芭樂票

        2011617日,美國駐越大使宣布,從201189日至2016年,將推動越戰遺留「橙劑(劇毒落葉除草劑)」的清理工作,面積73000平方公里,兩個台灣大。越南米價格便宜,是否和「產品安全」有關,不得而知。

        根據報載,業者表示「契作和零星收購的稻穀,烘乾後,混雜裝入倉庫,無法追溯市售米來源」,這些零星收購的貨源,有多少比例來自越南等國外?進口米和國產米混合出售,標示的比例是否真實?負責把關的農糧署,是否盡到應有的責任?

        法定農藥含量是否超標的疑慮,於最短期間內,甚至當場,可以得到答案。如果進口米含有禁藥,檢測期可能長達一個月,目前有無防範機制?

        農藥、重金屬和黴菌毒素等米質安全之把關,多頭馬車;進口米的邊境管理,其抽驗密度、流向管理等之制度設計和執行,亟待強化,是減少毒米發生的首要工作。

        08年總統大選之前,馬蕭的競選文宣,信誓旦旦寫上「進口稻米必須標示生產地;選擇適當產品推動產銷履歷,循序漸進,(帶領台灣)邁向無毒農業島。嚴禁瘦肉精豬肉進口」。馬總統執政以來,開放瘦肉精牛肉進口;CAS農產品含抗生素、農藥殘留、瘦肉精,GMP優良食品也出現問題;近期,貢丸氯黴素(禁藥)、口蹄疫、毒米等食品,不安全事件更是接踵發生。

唯一出路:稻米產銷履歷制度

        自日本進口的稻米(白米),今(2012)1-9月的平均價格每公斤124元,大約是美國和澳洲的6倍價格。日本稻米全面施行「生產履歷制度」,以高所得消費者為目標市場,是關鍵。我國的稻米生產,有無可能師法日本,排除萬難,採用生產履歷制度?

        07129日,通過「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之後,我國開始推動農產品產銷履歷制度。08年二次政黨輪替之後,馬政府卻是大幅刪減產銷履歷預算,採取「外銷國家有要求、通路有保障、有食品安全疑慮」的所謂實施產銷履歷三原則,相當消極,以致於食品不安全事件層出不窮。有鑑於此,去(2011)6月間,馬總統曾經指示「源頭管理、建立履歷制度」,迄今,遲遲未見行動。

        確保米食安全,提高競爭力,建立生產、收購(含碾米廠登記)、加工、行銷(含食品安全)一條鞭的產銷制度,由農糧署全權負責;對來自越南等風險相對高國家的進口米,施以較為嚴謹的檢驗內容、抽驗比例和流向管理;盡速評估推動稻米全面性的生產履歷制度之可行性,都是當急要務。

(作者為開南大學行銷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好文來源:http://www.new7.com.tw/NewsView.aspx?t=03&i=TXT201211071613102XK(原文刊登於《新新聞周刊》第1340期,201211月)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智庫立場)

Share/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