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境界文教基金會

選民投票的背後意義

2014-11-06

林嘉誠(大學教授, 考選部前部長)

九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正如火如荼展開,其中最受矚目的是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但是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政治意涵不高,有人危言聳聽刻意昇高到國家層次,或故意操弄為藍綠對決,此種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作法,全民應該加以摒棄,並且以選票淘汰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候選人及政黨。

台灣選民投票行為,依據長期研析,即使中央公職人員選舉,政治意涵也較一般民主國家偏低。一般而言,選民投票行為分析包括:選民是否參加投票,投票及不投票的理由,投票方向及其理由,投票決定過程,受到哪些因素影響。為何投票,行使公民權利,表達政治意願,支持理想候選人及政黨,受到動員等因素不一。為何不投票,公民意識淡薄,選誰都一樣,不在戶籍所在地,工作忙碌無暇投票等理由,錯綜複雜。台灣各種選舉的投票率不一,愈重要選舉,投票率愈高,愈多類型合併選舉,選民投票成本相對降低,投票率也會增加。此次九項公職人員合併選舉,投票率應會提高,但是國民黨執政成績欠佳,民進黨也乏善可陳,經濟社會環境不好,選民投票意願缺缺,十一月底投票率,尚是未定之天。

投票率高低或多或少左右投票結果,以台北市長為例,投票率如果在七成以上,有利國民黨候選人,反之,在野候選人有利。究其原因,一些原本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傾向在市長選舉棄權,可是市議員丶里長一併投票,會提高投票率。既然到投票所,市長一併投票,這是此次台北市長未開票之前,即使民調顯著差距,但是估算歷次重要選舉,各陣營得票數,最後誰脫穎而出,投票率高低,應是最關鍵因素。其他縣市長選舉,亦然,對國民黨候選人較為有利,因為一次同時動員,成本效益最大化。

投票方向及其理由,係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重點,支持哪個候選人及政黨,攸關選舉結果,由誰及何種政黨主政,影響未來數年公共政策及政治生態丶權力分配。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似中央公職人員選舉,政治意涵較低,有人刻意提高到國家層次,藍綠候選人均有,均是目前支持度較低一方。為求勝選,固然祭出特別策略,但是仍宜掌握分寸,不可加深政治分裂,相信民智已開的台灣,不良企圖無法得逞。

選民投票方向理由,可約略分為政治性及非政治性。以前學理區分:政黨取向丶政見取向丶候選人取向丶關係取向,主動或被動。政黨取向係政治性,政見取向兼具政治性及非政治性。候選人取向及關係取向十之八九是非政治性,台灣選民不少是政治性投票,因此南台灣,民進黨一路領先,北台灣除了台北市之外,國民黨也高枕無憂,兩黨決戰中台灣。哪種投票取向符合理性原則,沒有定論,選賢與能,候選人取向愈來愈普及,尤其沒有政黨取向的年輕選民丶中間選民,世界各國皆然,台灣也不會例外。

選民投票決定過程,何時決定投票對象,受到哪些因素左右:親人丶朋友丶媒體丶政黨丶團體等,有無改變,理由何在。距離月底投票日尚有二十多天,候選人及政黨誰也不敢掉以輕心,全力以赴。或許不少選民心中已有定案,有些則否,一切投票日揭曉。

選舉已經是民主國家的生活一部分,實施民主選舉已達六十年的台灣,人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任何有悖民主常態的作法,適得其反。選民發揮集體智慧,共創民主新頁。

 

 

Share/Bookmark